脊髓神经鞘瘤良性的症状主要涉及感觉、运动、括约肌功能和反射等多个系统。这些症状的出现与肿瘤的生长部位、大小及对脊髓和神经根的压迫程度密切相关。对于出现疑似症状的患者,应尽早就医进行详细检查和确诊,以便采取适当的治疗措施并改善预后。
根性疼痛:这是脊髓神经鞘瘤常见的首发症状之一。肿瘤起源于神经鞘膜,早期常压迫神经根。疼痛通常沿着受累神经根的分布区域放射,例如在颈髓神经鞘瘤时,若压迫颈神经根,疼痛可能放射至肩部、上肢;胸髓神经鞘瘤压迫肋间神经时,疼痛可沿肋间呈带状分布;腰髓神经鞘瘤压迫坐骨神经时,疼痛则可从腰部向下肢后侧或外侧放射。疼痛性质多为刺痛或电击样痛,这种疼痛往往在咳嗽、打喷嚏、用力排便等增加腹压的动作时加重,因为这些动作会使椎管内压力升高,进一步压迫神经根。
脊髓传导束性疼痛:随着肿瘤的生长,当开始压迫脊髓传导束时,会出现脊髓传导束性疼痛。这种疼痛的定位相对不精确,常表现为病变节段以下的弥漫性疼痛,可累及躯体的多个部位,疼痛性质多为酸痛或灼痛。与根性疼痛不同,它与神经根的分布关系不密切。
感觉减退或丧失:肿瘤对脊髓或神经根的持续压迫会导致感觉神经纤维的功能受损。在早期,可能表现为轻微的感觉减退,如触觉、痛觉或温度觉的轻度降低。患者可能会感觉肢体皮肤变得麻木,对冷热的感知不如以前敏感,或者对轻触的感觉变得迟钝。随着肿瘤的进一步发展,感觉减退的范围会逐渐扩大,严重时可导致感觉丧失。例如,胸髓神经鞘瘤如果压迫严重,可能会使患者胸部以下的躯体出现大片的感觉丧失,包括对针刺、冷热和触摸等刺激均无反应。
感觉分离现象:这是脊髓神经鞘瘤比较特殊的一种感觉异常表现,多见于脊髓空洞症样表现的神经鞘瘤。在这种情况下,由于肿瘤的压迫或影响,脊髓内的感觉传导束出现选择性损伤。患者可能出现痛觉、温度觉丧失,而触觉相对保留的现象。例如,患者可能在接触到冷热物体时没有感觉,但能感觉到物体的触摸,这种感觉分离现象是因为脊髓内不同的感觉传导通路对肿瘤压迫的敏感性不同所致。
上肢或下肢无力:当脊髓神经鞘瘤压迫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或脊髓传导束时,会影响神经冲动向肌肉的传导,导致肌肉收缩无力。如果肿瘤位于颈髓,压迫支配上肢的神经通路,患者会出现上肢无力,表现为抬举困难、握力下降等。例如,患者可能无法正常拿起较轻的物品,如茶杯或书本,或者在进行一些需要上肢力量的活动,如梳头、穿衣时感到困难。若肿瘤位于腰髓,压迫支配下肢的神经,则会引起下肢无力,患者可能会出现行走不稳、上下楼梯困难,严重时甚至无法站立或行走。
肢体肌肉萎缩:长期的肌无力会导致肌肉失用性萎缩。由于神经对肌肉的营养作用减弱,肌肉纤维逐渐变细。肌肉萎缩通常从肢体的远端开始,逐渐向近端发展。例如,在下肢的话,首先可能是足趾的小肌肉萎缩,表现为足趾变得纤细,然后逐渐累及小腿、大腿的肌肉。肌肉萎缩不仅影响患者的运动能力,还会导致关节活动范围受限,进一步加重运动障碍。
共济失调:脊髓神经鞘瘤如果影响到脊髓后索的传导束,这些传导束主要负责本体感觉和精细运动的调节,会导致患者出现共济失调。患者在行走时会出现摇晃不稳,如同喝醉酒一般,称为步态共济失调。这是因为患者无法准确感知肢体的位置和运动方向,不能有效地调整肌肉的收缩和舒张来维持平衡。此外,患者在进行一些需要精细动作的任务时,如系纽扣、用筷子夹菜等,也会表现出动作不协调,因为这些动作需要本体感觉和小脑对运动的精确调节,而脊髓后索传导束受损后会影响这种调节功能。
尿频、尿急:在脊髓神经鞘瘤早期,可能会出现排尿反射异常。肿瘤对脊髓圆锥或马尾神经的影响,会使膀胱的感觉和运动神经调节失衡。患者可能会出现尿频、尿急的症状,感觉膀胱没有完全充盈就有强烈的排尿欲望,而且排尿间隔时间明显缩短。这是因为肿瘤压迫影响了正常的膀胱感觉传入和传出神经通路,导致膀胱的敏感性增加,逼尿肌过度活动。
排尿困难或尿潴留:随着肿瘤的发展,当对脊髓圆锥或马尾神经的压迫加重时,会导致膀胱逼尿肌收缩无力,尿道括约肌功能失调。患者可能会出现排尿困难,需要增加腹压才能排尿,如用力屏气、按压下腹部等。严重情况下会出现尿潴留,即膀胱内充满尿液但无法自行排出,这就需要导尿等措施来解决排尿问题。
便秘:脊髓神经鞘瘤对脊髓神经的压迫同样会影响直肠的神经支配。正常的排便反射需要脊髓神经的参与,当这些神经受到影响时,直肠的蠕动功能减弱,粪便在直肠内停留时间过长,水分被过度吸收,导致大便干结,从而引起便秘。患者可能会出现排便次数减少,排便费力,甚至需要使用泻药或灌肠才能排便。
大便失禁:在病情较为严重的情况下,当脊髓神经的损伤导致肛门括约肌失去正常的神经控制时,会出现大便失禁。患者无法自主控制排便,粪便会不自主地排出体外,这不仅给患者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还会对患者的心理造成严重的影响。
亢进或减弱:当脊髓神经鞘瘤压迫脊髓时,根据压迫的部位和程度不同,深反射会出现不同的变化。在脊髓锥体束受损的情况下,深反射可能亢进,例如膝反射、跟腱反射等。这是因为锥体束对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有抑制作用,当锥体束受损时,这种抑制作用减弱,导致反射弧的兴奋性相对增高,从而使深反射亢进。相反,如果肿瘤压迫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本身,会导致神经冲动传导障碍,使深反射减弱。例如,腰髓神经鞘瘤压迫腰段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时,可能会使膝反射减弱,患者在进行膝反射检查时,小腿的弹跳幅度会减小。
减弱或消失:脊髓神经鞘瘤会影响脊髓内的浅反射传导通路。常见的浅反射如腹壁反射、提睾反射等可能会减弱或消失。例如,胸髓神经鞘瘤可能会使相应节段的腹壁反射减弱或消失,在进行腹壁反射检查时,用钝物轻划腹壁皮肤,正常应出现腹壁肌肉的收缩反应,但在患者由于肿瘤压迫脊髓相应传导通路,这种收缩反应可能减弱甚至没有反应。浅反射的改变有助于定位脊髓神经鞘瘤的节段位置,因为不同的浅反射对应着不同的脊髓节段。
脊髓神经鞘瘤(良性)的症状是多方面的,涉及感觉、运动、括约肌功能和反射等多个系统。早期准确识别这些症状对于及时诊断和治疗该疾病至关重要。